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acred Space And Spatial Sacredness:
The Com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patial Factors In Medieval Chinese Religions
神聖的空間與空間的神聖——中古中國宗教中空間因素的構成與展開
Fudan University, August 16-17, 2013,
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tudie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CSCC)
Fudan University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
(Venue 場所: 復旦大學光華樓2001,歷史系會議室)
Day One August 16, 2013
8: 40am-8: 45am Welcome Remarks (Chen)
8:45am-9:15am Keynote Speech 1 (Chair: Chen)
Rong Xinjiang 榮新江 (北京大學) : 从王府到寺院——隋唐长安佛寺神圣空间的营造
9:15am-12:00pm
Panel 1 Chair: 嚴耀中; Discussant: ter Haar (Oxford)
Sacred Space and Secular Power
1.1. Sun Yinggang 孫英剛 (复旦): “洛阳测影”与“洛州无影”——中古知识世界与政治关联性之一例
1.2. Wang Jing 王靜 (中國人民大學): 德宗朝皇室塔葬的爭議問題
1.3. Ji Aimin 季愛民 (東北師範大學):會昌末年長安寺院存毀與改名史事
1.4. Sagawa Eiji 佐川英治 (東京大學): Sagawa Eiji 佐川英治 (東京大學): Sōbyō to kin’en: Chūgoku kodai tojō no shinsei kukan (Ancestral Shrine and Imperial Gardens: The Sacred Space of the Capital Cities in Ancient China)
12:00pm-2pm Lunch Break
2:00pm-5:00pm
Panel 2 Chair: 段玉明; Discussant: 孫英剛
Sacred Space and Secular World, Sacred Mountain and Sacred Water
2.1. Kegasawa Yasunori 氣賀澤保規 (明治大學): 房山雲居寺石經事業和“巡禮”―唐代後半期的社會諸 相與信仰世界
2.2. Seo Tatsuhiko 妹尾達彥(中央大學): “帝都的風景、風景的帝都-建康・大興・洛陽”
2.3. Yu Xin 余 欣 (复旦): “圣域的制造与守护:幢伞在敦煌佛教仪式中的功能与象征”
2.4. Shengkai 聖凱 (清華大學):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的信仰内涵;
2.5. James Robson (Harvard): “Flowing Down From the Sacred Mountain: Sacred Water in Medieval Chinese Religion”
5:30pm - Dinner
Day Two August 17, 2013
8:45am-9:15am Keynote Speech 2 (Chair: 孫英剛 )
Paul Groner (University of Virginia) : “Ryōō Dōkaku了翁道覚 (1630-1707), Sacred Space, Memory, and Libraries.”
9:15am-12:15am
Panel 3 Chair: Rhe; Discussant: Robson
Sacred Space and Monastic Hagio-biography
3.1. Susan Andrews (Saint Joseph’s University): “Japanese Re-imaginings of Mount Wutai’s Significance: An Examination of the Five Terrace Mountain in the Cleric Chōnen’s Hagiographies”;
3.2. Chi Limei 池麗梅 (Tsurumi University 鶴見大學): “Mi wo nakusu sō to na wo nakushita sō to ga sōgu suru sei naru kūkan: sōgai bosatsu den no senja shaku Bōmei den shōkō”身を遺す僧と名を 亡くした僧とが遭遇する「聖」なる空間―「僧崖菩薩伝」の撰者釈亡名伝小考― (Where the monk without name meets the monk who burned himself: Reconstructing Wangming’s biography and his connection to Sengyai)
3.3. Duan Yuming 段玉明 (Sichuan University 四川大學):论中国早期寺院空间神圣性的获得——以 《高僧传》为中心的考察
3.4. Morten Schlütter (University of Iowa): “Holy Body, Sacred Space: Chan Masters and the Body as a Sacred Abode in Medieval Chinese Chan Buddhism”
3.5. Jinhua Chen 陳金華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The Making and Remaking of a Sacred Site in Medieval China: A Case Study on the Basis of the Shicheng 石城 Stone Image”
12:15pm-2:00pm Lunch Break
2:00pm-5:00pm
Panel 4 Chair: 聖凱; Discussant: 佐川英治
Alternate Perspectives: Sacred Space beyond East Asia or Buddhism
4.1. Juhyung Rhi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Images Shrines in Gandhara”
4.2. Yan Yaozhong 严耀中 (复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佛教典籍中的天帝释世界
4.3. Li Xingming 李星明 ( Fudan University 复旦大学): 北朝隋唐墓葬空间中的护法神图像
4.4. Lei Wen 雷聞(Research Institute of History, Chinese Academy o f Social Sciences 社科院歷史所): 龙角仙都——一个唐代宗教圣地的塑造与发展
4.5. He Shanmeng 何善蒙 (Zhejiang University 浙江大學): 民間信仰的儀式與神聖空間的構建:以三一 教爲例
5:30pm - Dinner
————————————————————————————————————————–
访问学者工作坊第六期“神圣的空间与空间的神圣”
空间研究在宗教研究中正凸显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吸引了诸多学者的关注。8月16日—17日,中心第六期访问学者工作坊在光华楼西主楼2001会议室举行。本期工作坊由中心访问学者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陈金华教授协同复旦文史研究院孙英刚副研究员共同组织,主题为“神圣的空间与空间的神圣——中古中国宗教中空间因素的构成与展开”。
本期工作坊由两个主题演讲,四个主题模块的讨论组成,邀请了二十余位国内外中中国宗教研究领域著名的学者及青年新进与会。
在第一天的主题演讲中,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发表了题为“从王府到寺院——隋唐长安佛寺神圣空间的营造”的主题演讲,荣新江教授的报告吸引了众多慕名前来的听众,也为本次工作坊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第一个模块的讨论主题为“神圣空间与世俗权力”,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孙英刚通过考察“洛阳测影”与“洛州无影”,认为政治学说往往建立在当时被认为是先进的“科学”知识之上,“洛阳测影”与“洛州无影”的传统揭示出中古知识世界和政治的关联性。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学者王静考察了唐德宗朝皇室塔葬的争议问题及其与德宗改革之间的关系。东北师范大学季爱民探讨了会昌末年长安寺院存毁与改名史事,来自东京大学的佐川英治教授以宗庙为主要对象探讨两汉及六朝都城中神圣空间的布局及演变。
第二个模块的讨论主题为“神圣空间与世俗世界,神山与圣水”。日本明治大学气贺泽保规教授考察了房山云居寺石经的“巡礼”,指出透过唐代后半期的石经巡礼,可以看到新时代展露的面容和开始自我个性主张的人们的形象,这是与“唐宋变革”直接关联的重要问题。日本城市史研究的权威学者妹尾达彦教授作了“帝都的风景、风景的帝都”的报告,通过对建康、大兴、洛阳三座都城的对比,指出中国帝王对江南文化在都城建筑上的整编,是南朝化的重要表征。复旦大学余欣教授从幢伞的制作过程及其在佛教仪式中的实际情况入手,探讨了幢伞在中古宗教社会史场域中的功能和意义。清华大学哲学系圣凯副教授根据名山志,概括了佛教名山信仰的六大内涵,揭示了“四大名山”信仰的形成时间,指出名山信仰不仅是中国佛教克服“边地情节”的努力,更符合中国文化优越感的“中心梦”。哈佛大学学者James Robson 讨论了中古中国宗教中神山和圣水之间的交融,为认识佛教和道教的圣水思想提供了新见解。
在第二天的主题演讲中,来自弗吉尼亚大学的Paul Groner 教授为大家介绍了了翁道觉的经历与作为,考察了了翁道觉自传中体现的神圣空间思想。
第三个模块的讨论主题为“神圣空间与圣徒言行录”。来自美国的学者Susan Andrews 考察奝然和尚的言行录记载的五台山行记及其朝圣后的事业,以检视平安与镰仓时代对名山重要性的变动的认识。来自日本鹤见大学的池丽梅副教授论述了《续高僧传》中记载的高僧亡命的生涯及其所撰《僧崖菩萨传》,探讨了高僧个体神圣性获得的经验。与之密切相关,四川大学段玉明教授以《高僧传》为中心考察了中国早期南方寺院空间神圣性的获得问题。爱荷华大学学者Morten Schlütter通过考察唐宋两代与禅师有关的墓志铭及其它相关材料,探讨了7-13世纪人们如何把禅师的身体当做一种神圣性的存在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及本期工作坊的访问学者陈金华教授在会上发表了他对新昌县石城大佛的调查研究成果,他认为将那些构成石城传说的多个层面的不同故事系统进行比较是有必要的,同时经过精细的考察,其中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揭示那些促使石城工程开始、转向以及完成的社会、政治机制。
第四个模块的主题为“转换视角:东亚与佛教之外的神圣空间”。韩国首尔大学的Juhyung Rhi 教授展示了众多犍陀罗寺院的建筑设施的图片,并考察了这些建筑设施的意义及它们在佛寺中发挥的作用。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严耀中教授阐释了佛经中反映的“天地释”的权力结构和时空世界,及天地释世界在中国的影响等问题。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李星明研究员述说了自己多年来对北朝隋唐墓葬空间中护法神图像的调查和研究成果,指出从北魏到武周时期,墓葬中借用佛教护法神形象的转换,这其中蕴含着佛教世俗化观念的转向,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蜕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雷闻副研究员以石刻材料为中心,探讨了羊角山(又名龙角山)这个本无地方信仰传统的全新宗教圣地的制造、发展与转型。最后,浙江大学何善蒙教授以三一教为例,在文献考索和田野实证的基础上,通过对三一教具体仪式的分析,探讨其对于神圣空间的构建,凸现出民间宗教对神圣空间构建的特殊方式和意义。
会后,陈金华教授对各位学者前来与会表示感谢,认为神圣空间这一论题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希望学者们一起努力,共同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据悉,这次会议的论文将定稿择期出版。本期工作坊的举行正值中心“佛教与中国宗教”暑期国际研修班举办,许多研修班学员也旁听了这次工作坊。
(Original link: http://icscc.fudan.edu.cn/index.php?c=article&a=show&id=178)
Hi! thank you for the information this article is very interesting